2025-06-03 11:17 瀏覽量:26471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一個是勘定白酒濃香標準的濃香鼻祖,擁有自公元1324年傳承至今的釀酒技藝、自1573年開始從未間斷釀造的國寶窖池群,以歷史延續性、規模化、豐富的窖泥微生物見長;
一個是釀造出“一口四香”、標記著白酒起源的“燒酒祖庭”,坐擁源自公元1308年的最老古窖池,從元代起記載半固態到固態發酵的釀酒工藝史,以窖池形態的豐富度聞名;
當白酒界兩大知名古窖酒企相遇,當“能品味的歷史”與“液體古董”展開對話,文化的使命、品質的信仰、申遺的愿景正交織出明媚的火花……
大江醞佳釀,文明照古今。
近日,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安全環境保護總監張宿義率隊沿長江向東出發,行至撫河邊聞香停步,對李渡酒業進行了參觀、交流。李渡酒業常務副總經理兼釀酒公司總經理吳立平、李渡釀酒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朱棟才等陪同。
雙方圍繞白酒聯合申遺、傳統與科學、消費者深度體驗等方面展開探討。
PART.01
獨特的體驗與共同的愿景
在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一行人在青磚小巷里展開歷史溯源。
在古窖池群前駐足,從元代圓形、明代腰形到清代長方形窖池看變后,張宿義稱:“瀘州老窖的明代窖池也有這種腰形,我們稱為‘連二窖’,展現了中國白酒工藝傳承的遙相呼應。”
步入古法手工釀酒車間,張宿義掬起一把稻米查看并聞香,表示“這米品質很好”。講解員介紹說,這是李渡采用定向收購、訂單種植的釀酒專業大米,贛撫平原水土豐茂、紅壤廣布,種出的稻谷天然富硒。
當講解員搖動酒瓶,“滿天星”“美人淚”“龍卷風”諸般酒花在光影中流轉。他親自上手體驗,并稱贊“李渡這種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做得很好,能讓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了解到李渡創新營銷,推出的封壇、封窖的壇主、窖主、莊主體驗,他認為“很有意思”。
整體參觀后,張宿義認為李渡“體驗感好,小而美、小而精”。
有趣的是,在中國白酒古窖遺址與文化遺產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成立大會紀念廳,張宿義在一張照片上找到了自己。
那是2020年10月19日委員會成立當天,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茅臺集團名譽董事長、技術總顧問季克良,中國酒業泰斗、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高景炎等酒業大咖,以及11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酒生產企業代表齊聚李渡時的合影。
座談會上,申遺成為雙方交流的話題焦點。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白酒釀制技藝專業委員會執行秘書長,張宿義表示:“頭部酒企都在為申遺積極準備,但僅憑一兩家企業之力絕無可能成功。申遺不是某家企業的單打獨斗,而是要形成一股合力。”
PART.02
對答Q&A
雙方還圍繞釀造工藝、市場開發、品質管理等方面展開深入交流。
當李渡方面提及釀酒過程中傳統與科學的平衡時,張宿義的回答充滿辯證智慧:“人和工具,無法單向改變微生物。李渡和瀘州老窖都在現代化酒廠建設中,保留了傳統手工工坊。現在的半自動化,未來的全自動化,替代的是部分重復勞作的部分,提升人的效率。但這不是簡單的切換,必須把工藝研究清楚,厘清傳統操作包含的科學原理。”
他認為,“傳統的未必都是精華。我們要去偽存真,去其糟粕得其精華。如何把不科學的地方規避掉,需要科學的論證。”
雙方還探討了白酒市場的趨勢,特別是低度酒的發展潛力。面對低度酒市場的日益火爆,張宿義也提出看法:“中國幅員遼闊,高度酒和低度酒的偏好在地域上有著明顯差異,要根據區域消費需求開發產品。低度酒肯定是當下的一個趨勢,但消費者的需求也是流動的,有些喝了低度喝中度的會去嘗試高度,有些喝高度的反而為了喝進去舒服、開始喝低度酒,要在酒體設計環節下功夫。”
兩家企業有著相通的信仰:李渡以濃米清醬 ”一口四香” ,詮釋著風格創新的豐富想象;瀘州老窖則以 ”單糧濃香” 的極致,演繹著純粹工藝的哲學。但在對古法技藝的傳承與守護上,二者如出一轍 —— 保護傳統手工作坊,傳承傳統釀制技藝,讓歷經數百年醞釀的釀酒小氣候延續至今,保留傳統智慧中的道法自然,將 ”天人共釀” 理念的經典運用與當代實踐。
古窖藏醇,酒脈薪傳。
這是一次兄弟單位的友好交流,一次因共同信仰展開的對話。品質、文化雙驅動,是兩者共同的追求;申遺成功,讓世界領略東方品味是共同的愿景。雙方期待在未來的發展中,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古窖古法保護傳承的新模式、新路徑,為行業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國酒研究所)
上一篇:金地田嶺澗參加2025中國金堂羊肚菌產業發展大會 服務菌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下一篇:《人民日報》聚焦珍酒:向世界一流釀酒企業邁進